程实:民谣的底色是遗憾
北京商报讯(记者 魏蔚)3月12日,第三方机构QuestMobile发布的《2024生成式AI及AIGC应用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开发者在PC、移动端陆续以独立和嵌入的形式,完成AIGC产品在各领域布局。在C端使用上,用户对AIGC类App的需求持续增长。2024年1月,排名...
程实系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本文为程实博士为《中国外汇》杂志撰写的音乐与经济随笔“乐由心生”系列文章
民谣声声慢,流水八年间。我从2016年1月开始在《中国外汇》杂志写这个民谣与经济的随笔文章,每两个月一篇,转眼已过八年。我写这个系列文章的初衷,是想通过民谣这个敏感、善思、有趣的切入点,去感知、思考和记录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变迁和民心浮动。民谣是时代的一声呢喃,时代潮流奔涌向前,中国民谣也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小众转而流行,从粗粝变得细腻。这八年里,世界之变、历史之变和时代之变都以意料之外的方式徐徐展开,我欣赏与品位中国民谣的粗浅体会也在不断沉淀和进化。
八年间,听了很多民谣,写了很多民谣,我越来越觉得,每一种音乐流派都是有底色的,这可能也是它们被相互区别而成为流派的原因。如果说摇滚的底色是叛逆,流行的底色是青春,古典的底色是庄重,蓝调的底色是忧郁,电子的底色是科幻,那么,民谣的底色就是遗憾。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歌,是《安河桥》,这也是听和写中国民谣绕不过去的代表作,就像提到美国民谣绕不过《like a rolling stone》一样。
《安河桥》绝对是好听、耐听的一首歌,特别是抓人的马头琴和鼓,拨人心弦,余音绕梁。而关于这首民谣最著名的一句点评就是:“《安河桥》前奏一响起,路边的狗都会有遗憾。”这种感觉很精准,无论是歌词、旋律和曲意,都将所有的一言难尽、欲说还休凝结成了一声叹息,让人忍不住回想起那些无法挽留的曾经、湮没无形的情感和失之交臂的机遇,时而黯然神伤,时而悠然神往。
听过的民谣越来越多,就越来越能体会到遗憾的底色。听《安河桥》,感受到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听《南方姑娘》,感受到的是“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遗憾;听《理想三旬》,感受到的是”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的遗憾;听《草木一生》,感受到的是“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的遗憾;听《给郁结的诗》,感受到的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遗憾。
那么,为何民谣的底色是遗憾?我想,还是要从民谣崛起和时代转型如影随形的关系里寻找答案。
民谣的底色是遗憾,是因为转型时代易于得到、易于失去,得而复失总是让人心怀感伤。人生的际遇、个人的命运,既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又不完全由个人努力决定结果,在结构性变化层出不穷的转型时代,趋势变迁会随时放大或缩小同等禀赋、同等努力、同等机运下的个体成败。我们往往没有足够的眼光、勇气和能力去适时改变自己,所以在时代变脸的时候,我们更多地是在挫折和失去的过程中慢慢学会识别新变化、顺应新趋势。在个体与时代持续磨合的过程中,过去的轻而易举变成了今天的勉为其难,难免常有“当时只道是寻常”的遗憾。
民谣的底色是遗憾,是因为转型时代充满欲望、遍布理想,思而不得自然让人难以释怀。转型时代是复杂的、纠结的、矛盾的。一方面,宏观经济的新世界里,机会加速涌现,成功对年轻人青睐有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不断成就激动人心的财富神话;另一方面,社会沉淀的旧结构中,阶级固化和利益藩篱不断自我强化,通过知识和努力改变命运,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理所应当。转型时代的这种二元矛盾,既刺激了欲望的产生,又抑制了欲望的满足,既激发了理想的蝶变,又削弱了理想的实现,为遗憾的滋生培育了社会土壤。
民谣的底色是遗憾,是因为转型时代风云诡蛰、世事无常,物是人非不免让人怅然若失。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注脚是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无论大环境,还是小环境,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剧烈变化。“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起伏不定的宏观周期必然伴随着波动剧烈的个体际遇,激生了阴晴不定的微观情感。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看不清大趋势,参不透大格局,难免会执着于小矛盾,迷失于小纠结,时而感到遗憾也是自然而然。
民谣的底色是遗憾,归根结底,是因为转型时代变化太多、变化太快,我们很难真正每一步都跟上时代曲折式发展、波浪式前进的步伐。那么,又该如何自洽?我想,我们改变不了时代,唯有时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所以,身处转型时代,我们首先可以努力做到:留有遗憾,心无不甘。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如果事事圆满,反而缺少真实感和厚重感。遗憾是失之交臂的结果,并不是执着强求的原因,很多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拿起和放下,都需要智慧和勇气。
然后我们可以试着:接受遗憾,铭记过往。遗憾,是一种沉默、淡然的情感,可能随着时间发酵,也可能伴着时光遗忘,无论变厚还是变薄,最终都会融入人生,变成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接受遗憾,其实也是我们慢慢长大,与时代、与自己和解的一个过程。接受遗憾,意味着真正消化了那些或是成功、或是失败的人生经验,真正懂得在转型时代,哪些可以有所为,哪些必须有所不为,把尽可能多的遗憾,尘封在过往。
最后我们还是要:超越遗憾,眼光向前看。遗憾是人生的必然,更是转型时代的情感特产,只有超越了遗憾带来的个人束缚,才能在加速转变的宏观世界更好的顺势而为、创新发展。当然,这需要广博的眼界、坚定的内心、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而这,恰是我们读书、跑步、看世界、听民谣的初衷,也是我在这个随笔系列试图和读者们一同去学习、提高的方向。因为很难真正做到超然于时代,所以,这也是种遗憾吧,但正因为和大家一起在努力,所以也并不那么遗憾。
最后,把《安河桥》最后一句歌词送给今天已经45岁的我自己:“我知道,这个世界每天都有太多遗憾,所以你好,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