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拿捏人性弱点,微短剧是“赛博毒品”吗?
最近的电影圈可谓“雷声大雨点小”。“雷声大”指的是电影市场很热闹。春节档电影票房再创新高,《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第二十条》《熊出没》等作品都共同成为赢家。春节档后,《周处除三害》也火了,一部大尺度的台湾犯罪片引发全网解读热潮,票房也跟着节节攀升,最终票房将突破5亿,小爆一把。
有人说,一个词最能形容微短剧:既火且尬。
调查显示,微短剧的受众正在向银发端、青年端延伸,但大家提及于此却多少有些“难以启齿”,只想“悄悄地看”。这里头,除了剧名实在“烫嘴”之外,更重要原因在于,微短剧目前鲜有精品,狗血居多。
微短剧,单集时长大多在几十秒到几分钟,以快节奏、高密度、强情节、多反转的叙事铺陈故事,爽点频频、嗨点不断。每至关键情节,往往会跳出付费页面。“花费1块钱,快乐5分钟”,但架不住积少成多,总时长一两个小时,动辄划走一二百元。某些制作成本仅十几万元至几十万元的短剧,竟创造了上千万的营收。财富神话的诱惑,让资本纷纷入局,横店变“竖店”,“7天拍一部”,仅今年1月在广电总局备案的微短剧数量便有近300部。
人皆需要悠闲娱乐,刷刷短剧,愉悦心情、放松思绪,当然无妨。从传播规律看,微短剧呈现形式高度碎片化,情节却前后连贯,也是其能在注意力争夺战中胜出的优势。但爽点突出,问题也显眼,内容粗制滥造、东拼西凑,穿越复仇、赘婿逆袭、豪门恩怨、霸总娇妻……老梗翻炒主打一个“情绪价值”,本为打发时间,却越刷越停不下来。此情此景,倒颇如古人所谓“饮鸩止渴”。
苦“注水剧”久矣的观众,似以微短剧“平替”,却又陷入“赛博瘾品”不能自拔。不少微短剧,为了更爽最爽,将各种矛盾夸张化、扩大化和极端化,以制造“逆袭”“打脸”甚至“以暴制暴”的畅快。说白了,这类套路式微短剧,形式看似全新,演绎的却仍是“毒鸡汤”。大制作里多少有些不好意思触及的庸俗恶俗媚俗,微短剧统统奉上,既不加载基本的“价值感”,更不理会贩卖焦虑、制造对立带来的社会撕裂。
作家李洱曾有一段描述,“传统文学作品中,我们要经过很多很多的回廊,才能到达潘金莲的卧室,要经过很多很多儿女情长的铺垫,才能看到黛玉葬花的那一幕。”但某些微短剧哪有这份耐心?科技学家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一书中,历数人的大脑在语音时代、文字时代,以及大批量书籍报刊传播时代的差异,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思维方式变得“浅薄”了。
微短剧,“微”的只应是体量,而非价值;“短”的只应是时长,不是品质。作为一种新兴品类,微短剧不可能一直野蛮生长。 广电总局已多措并举,开展治理工作,平台也开始有所动作,下架处理了一系列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调低下等内容的微短剧。相信在有关部门与从业者的努力下,微短剧的画风将会尽快有所改观。
“注意力战场”,各方仍在厮杀。你方唱罢我登场,新的传播品类还会涌现。作为用户的我们,如若每每被“赛博瘾品”俘获,无法长时间阅读思考、不再习惯严肃深度,最终又将成为怎样的我们呢?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