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存亡之战》票房突破5亿元,战争戏真实震撼,英雄群像真挚感人
一、前言:看看满盘状态下致态TiPlus7100 4TB性能会如何!现在还有很多同学对于长江存储品牌的存储产品不太信任,在选择SSD时会优先考虑三星、西数这样的品牌。有鉴于此,我们此次会将手上的长江存储致态TiPlus7100 4TB SSD进行更严苛测试,将SSD填入80%的数据,也就是在近乎满盘的状态下,看看其读写体验会不会大幅度下降...
以真挚情感铸就英雄影像,带观众共同追忆志愿军峥嵘岁月。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自9月30日公映以来,一直领跑国庆档票房。
作为《志愿军》系列影片的第二部,该片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的存亡时刻——铁原阻击战,通过李家三口的亲情、战友间的战友情以及战士们誓死守护防线的家国情,深刻呈现志愿军精神。独特的视角、真实的场景、细腻的情感,吸引了不少观众走进电影院。
截至10月4日,该片累计票房已突破5.3亿元,最终票房有望达到14.5亿元。
“文戏武拍,武戏爆拍”
相较于《志愿军:雄兵出击》的全景再现,《志愿军:存亡之战》把几乎全部笔墨用在铁原阻击战这场战役之上。这场抗美援朝战争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首次在大银幕上被详细刻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2.5万将士与近5万“联合国军”激战12昼夜,在铁原战场上构筑了一道冲不破的铁长城。陈凯歌用144分钟的影片,为观众再现了一场壮怀激烈的存亡之战。
影评人沙丹表示,影片对正常战事的排布工整清晰,让观众得以深入洞悉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从为何而战、到如何作战,再到怎样获胜,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使观众仿若置身战场,与志愿军战士一同历经生死考验。”电影还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志愿军的精妙战术,比如63军189师的“钉子战术”、63军188师三天构建铁原防御工事等。“片中,陈凯歌用了一个很 的比喻,称铁原是三国里的‘当阳桥’,为了守住‘当阳桥’,每个志愿军都像猛张飞一样,有胆有识,有勇有谋。”
上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陈凯歌拍出了“风驰电掣,一往情深”的感觉;到了《志愿军:存亡之战》,他采用“文戏武拍,武戏爆拍”的拍法,将动作、节奏、调度、速度、 结合在一起,即便是拍文戏,人物、摄影机也都在运动中,给观众一种“即使没有在战场,人心也在动”的感受。拍战争场面时,机器始终运动,主演在前景表演,群众演员在后景表演,往往是奔跑、射击、爆破等元素一起行动,营造出真实震撼的战争场景。
人物群像展现志愿军钢铁意志
63军189师的战士们化整为零,形成几百个小的作战单位,把自己变成一根钉子,牢牢钉在阵地上;当军工专家询问武器精度时,小士兵轻描淡写一句话“没事了,已经克服了”,背后实则是冒着生命危险“抵近投弹”,用血肉之躯去阻挡坦克;主角李想牺牲前,对步话机那头的后方战友说“我们已经回不去了,你们继续前进”……《志愿军:存亡之战》用更细腻深入的笔触关照了片中每一个角色,无论将领还是士兵,将每一个鲜活面孔呈现在观众面前。
从武器专家、战损记录员,到运输战士的司机、护送专家的警卫员,还有主角李家三口,影片为这些人物构建了完整的故事线,展现了这场宏大战争中的多个个体形象。他们有勇有谋有信仰,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顽强不屈的铁血军魂。 次看到成片的影片主演韩东君感慨,他终于理解为什么当年63军能拥有“英雄铁军”这一称呼,就是因为在敌我双方巨大军事实力 下,战士们用战术和血肉生生扛下敌人炮火:“电影虽然是群像戏,但每一位都是英雄,看得人荡气回肠。”
影片用战火纷飞中穿插的几个细节,回答了志愿军钢铁意志的信仰来源。下过雨的战场飘来泥土气息,让一位战士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天是芒种,大家纷纷回忆起家乡土地上的庄稼:河南种大豆,江西种芝麻……还有一处是两军对峙时,李晓用广播在阵前唱起《黄河大合唱》里的《河边对口曲》,一瞬间,千百人一起合唱。“正是为了守护每一个小小的家,这场战争才必须要赢。志愿军战士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他们怀揣着同一份信念,为明天、为好日子、为家国长安而战。”观众于佳说,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畏牺牲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山河无恙、万家灯火。
一位网友的评论在网上获得高赞。他说,看到片尾字幕,以为会有彩蛋,但等了几分钟都没有等到彩蛋。“走出电影院,看到外面高楼林立,灯光璀璨,靓丽非凡,我想这就是彩蛋。”
一家三口“舍小家为大家”
一朵被珍藏许久的小花,一把家里的大门钥匙,一颗从父亲给儿子、哥哥再给妹妹的糖……《志愿军:存亡之战》用一个家庭里父亲、儿子、女儿间的亲情线,串起一幅中国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故事。
制片人关雅荻评价,《志愿军:存亡之战》从整体上大大超越了前作,辛柏青、朱一龙和张子枫饰演的一家三口有清晰的情感主线,这是普通观众可以一直跟着情节走的核心动力。“朱一龙360度无死角贴合李想这一角色,气质和表演方法都特别好。”
影片一开头,参军归来的哥哥李想回家, 次见到失散多年的妹妹李晓,一家人终于团聚。然而因为战争,一家人又不得不分别。父亲李默尹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后,儿子和女儿也先后追随,三人的团圆与分离,成为贯穿全片的一条暗线。
电影用几个小道具串联起这家人情感的流动。一颗水果糖,最初由国内的小朋友寄给彭德怀,彭德怀让李默尹给李想。李想拿到糖后,在最后一次分别之际,把糖喂给妹妹,自己默默收藏起糖纸。李想出国前,妹妹送了她一朵小红花,李想把它夹在笔记本里,做成了干花。电影快结束时,李想拿出这朵花,让大家都闻一闻,战士们从中嗅出了“好日子的味道”。等到李想牺牲的最后一刻,他掏出糖纸舔了舔,糖纸折成的船载着小花,随着流水漂远,构成了全片最诗意浪漫的一幅画面。
影片一反同类型作品“重场面,轻人物”的叙述,以质朴感人的人性光辉为核心,以历史赋予英雄们的使命为起始点,赢得了观众好评。这也让人对接下来的第三部越发期待。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