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好人》:别让现实主义成为“老梗”大集合

参考消息网9月30日报道据法新社9月30日报道,以色列军方30日称,以军在针对哈马斯高级成员的最新空袭中“消灭”了哈马斯在黎巴嫩的领导人。据报道,以色列军方在一份声明中说,以色列空军在凌晨消灭了哈马斯在黎巴嫩的领导人法塔赫·谢里夫·阿布·阿明。

文/金宇

《爆款好人》:别让现实主义成为“老梗”大集合

(作者金宇,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 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爆款好人》得以诞生,恐怕先得感谢葛优老师。当年《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里的短片之所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积攒了一定的人气,并不是因为故事写得有多精彩、扎实,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葛优浑然天成、清新自然的演技,把一个有点狡黠、圆滑,却又心地善良的北京老百姓演得活灵活现。

短片的叙事结构相对简单,有那么几个好笑的梗就足够撑起整个剧情,然而,放大到近两个小时的长片,就不能只靠插科打诨了。

《爆款好人》的主题和内容其实并不复杂,说来说去还是教导观众“一定要做个好人”之类的陈词滥调。不过,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此(如果电影真能生动展现一位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一样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而是本片主创 矛盾的创作心态。

主角张北京意外成为网红,又因为好心办了坏事成了“全民公敌”,从而引发了一场不可收拾的闹剧。表面上看,这是在讽刺、批评当下“流量为王”的病态社会现象,但实际上,影片的基调又始终在摇摆之中。

本片试图用现实主义的视角揭示网络直播、主播带货等新业态里存在的一系列弊病,但很多细节又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张北京能成为“ 哥”,本身就很无厘头,或者说本片主创把“网红是如何炼成的”这件事完全当成了儿戏。他被众多不明真相的网友误解,同样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如果说“ 哥”真能有这么多粉丝,影响力真的如此之大,那么媒体调查一下真相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整部电影的叙事逻辑一直很拧巴,以至于张北京最后“牺牲”自己,帮助小琴的行为都很难理解。既然张北京是个网红,背后又有高人指点,那么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给网友们解释一下不就得了吗?为什么非要那么大费周章,使用如此笨拙的办法?

与其说这是创作不够认真、严谨,倒不如说,主创从一开始就没有想清楚一个问题——当网红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这种模棱两可、暧昧不清的态度其实贯穿了整部电影。比如,单身妈妈小琴不好好工作,却把人生的所有希望寄托在直播卖货上,最后竟然还成功了。且不说那一大堆香皂来历不明、质量堪忧,就说如此情节起到的引导作用就很离谱——这难道不是在暗示,只有成为网红,好好直播带货,才有可能实现一夜暴富?

换言之,本片没有仔细呈现网络直播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和其中的利弊得失,“网红”“ ”“粉丝”等话题反而更像一种噱头。值得注意的是,本片导演是宁浩和徐磊。前者在今年春节档带来了《红毯先生》,辛辣讽刺了娱乐圈的现状;后者导演了《平原上的夏洛克》,是一部乡村题材的现实主义佳作。两位有理想、有情怀的创作者,最终还是逃不过打造“爆款”的诱惑,这是让人唏嘘的地方。

不单是《爆款好人》,当下越来越多电影把镜头对准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美其名曰“现实主义”,实质却还是在遵循社交媒体里的走红法则——黑红也是红。

问题在于,这种无法明言的潜在创作心理,正让很多电影陷入“小品化”的趋势不可自拔。就拿《爆款好人》来说,网红、直播、带货等早就是社交媒体上反反复复讨论过无数遍的“过气”话题,早就不能给观众带来真正的新鲜感了。这也难为了从业者们,电影的创作周期毕竟不能和上个热搜榜相提并论,于是,等他们想好了、付诸实践了,同观众见面时,电影已经和晚会舞台上的小品一样,成了“老梗”大 。

这个问题的方法并不难。还是希望创作者们能沉下心来,把现实主义进行到底,创作一些能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而不是永远追着热点跑。有葛优这样的优秀演员,有宁浩、徐磊这样的优秀导演,《爆款好人》的着眼点不应该是成为爆款,而是电影片名的后半段——在网络时代,张北京这样的好人不变成网红,就不能有好报吗?

关键词:哈马斯葛优好人